本報記者 李正
經過近兩年來的快速發(fā)展,人工智能市場整體呈現(xiàn)出井噴的增長態(tài)勢。
近日,在世界互聯(lián)網大會·互聯(lián)網發(fā)展論壇——人工智能:育新機、開新局分論壇上,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透露,隨著市場整體的高速發(fā)展,2020年上半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(yè)規(guī)模已經達到了770億元。
據《證券日報》記者了解,目前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,大到航空航天,小到人臉支付,諸多行業(yè)在極力追求人工智能滲透的同時,也享受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與產品增值,其中,汽車產業(yè)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融合效果十分顯著。
新型工業(yè)化能力建設“長風”計劃——新能源與智能網聯(lián)汽車產業(yè)專家智庫成員張翔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現(xiàn)在的智能汽車即智能網聯(lián)汽車,很多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已經比較成熟了,車聯(lián)網設備在新車的搭載率目前已經超過了50%,與其相關的諸如像手機一樣的上網功能、語音識別功能、與手機等智能終端互聯(lián)的功能以及OTA的免費空中升級、下載APP進行導航等等這些技術已經比較普遍了。
“自動駕駛也屬于智能汽車的另外一個分支,自動駕駛現(xiàn)在在國內的自主品牌/企業(yè),都能夠推出L2級駕駛輔助汽車,比如自動泊車功能。同時成本控制也十分理想,像吉利汽車、長安汽車。另外,以小鵬汽車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,在今年也宣布推出了L3級的自動駕駛汽車,可以實現(xiàn)在高速公路上變道,自動跟車等等功能。”張翔進一步表示,隨著我國5G建設的提速,部分車企已經在進行L4級的智能駕駛技術研發(fā),包括北京、上海等地,都已經有自動駕駛的出租車在做示范運營。
據張翔介紹,相對而言,目前進行汽車智能化升級的車企和車型,更加偏向于新能源汽車,這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。
一方面,由于部分傳統(tǒng)汽油車本來的系統(tǒng)構架或者平臺,是國內企業(yè)與國外供應商合作開發(fā)的,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在這個層面去做智能駕駛的開發(fā)難度比較大。
另一方面,很多傳統(tǒng)汽油車的車企現(xiàn)在還是注重于成本控制,即使增加智能駕駛的功能,目前技術也不是十分成熟,很多情況可能只是一個營銷噱頭。
“所以,傳統(tǒng)汽油車這方面,包括外資企業(yè)在內,智能化升級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,大部分車企只是開發(fā)了一些技術成熟且成本較低的智能駕駛輔助技術,最多就到L2,很少再去開發(fā)L3級甚至更高級別的智能自動駕駛技術了。”張祥進一步表示,對于新能源車來說,控制結構要比傳統(tǒng)汽油車簡單,對于自主品牌的造車新勢力來說,可以很方便的把自動駕駛的控制算法在電機方面實施,相對來說壁壘就低一些。所以像小鵬汽車、威馬汽車等經常爆出智能駕駛技術革新的車型,基本都是新能源汽車。
據悉,隨著市場的日益壯大,已經有很多高新技術企業(yè)也加入到了智能駕駛汽車的隊伍當中,比如華為近期宣布與長安汽車合作打造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、滴滴發(fā)布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D1等等,同時,資本市場對于智能汽車產業(yè)的關注度也在日益提高。
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,截至11月26日,智能汽車板塊72只個股當中,有44只在半年內獲得了機構投資者給予的買入評級。
其中,超過10家以上機構給予買入評級的個股有13只,10家以下的有31只。上汽集團(22家)、長城汽車(19家)、長安汽車(17家)分列評級買入機構家數前三名。
止于至善投資總經理何理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智能汽車板塊的投資機遇,主要存在于真正有強大研發(fā)實力的車企當中,同時,就相關零部件來看,汽車玻璃未來可能會是一個投資風口,因為里面可能會有芯片,甚至顯示屏等等,可以大幅提升其產品附加值。
“現(xiàn)在連十萬出頭的國產車,都已經標配抬頭顯示這樣的功能了,智能汽車未來將是必然趨勢,所以我看好國內的汽車產業(yè),里面一定會誕生出超越特斯拉、豐田的主機廠,以及世界前列的零部件廠商。”何理說。
(編輯 喬川川)
13:01 | 廣和通港股IPO獲中國證監(jiān)會備案 |
12:44 | 海外礦山智能化需求旺盛 山河智能... |
12:44 | 擴大越南產能布局 健盛集團擬1.8億... |
11:04 | “金融教育宣傳周”正在開展 易方... |
23:58 | A股上市公司半年度分紅密集落地 |
23:58 | 上海向全球輔助駕駛領先城市邁進 |
23:58 | 阿里巴巴“重返3萬億”背后的中國... |
23:58 | 美聯(lián)儲降息推動資金流向新興市場 ... |
23:58 | 房企拿地聚焦優(yōu)質地塊 重點區(qū)域土... |
23:58 | 美聯(lián)儲降息為我國貨幣政策提供更大... |
23:58 | 投資者要練就“火眼金睛”識科創(chuàng) |
23:58 | 國際資本加倉中國資產 科技與創(chuàng)新... |
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B2-20181903
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
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、數據僅供參考,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,風險自負。
證券日報社電話:010-83251700網站電話:010-83251800 網站傳真:010-83251801電子郵件:xmtzx@zqrb.net
掃一掃,即可下載
掃一掃,加關注
掃一掃,加關注